三峡首批建设者回应鱼类灭绝说

2021-04-23 10:44:42浏览次数:98492  

本报记者林小艺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超级工程之一,三峡工程因其防控洪水、产生清洁能源等生态、经济效益而广受赞誉,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从未停止对它的批评、抹黑。面对西方媒体持续渲染的“三峡大坝灭绝生态”说,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首任总经理陆佑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三峡工程作为补救长江在自然发育中已失衡生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伟大而重要的生态工程,它使广袤富庶的江汉平原不受洪水威胁,对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和三峡总公司首任总经理,陆佑楣亲历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主体工程建设。如今,这位87岁的老人在退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地为他所参与的“最靠谱”的三峡工程发声。

“防洪是三峡大坝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三峡工程说透了,是一个生态工程,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减少灾害。”

陆佑楣表示,三峡工程防洪效益巨大。“它使得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荆江河段的防洪安全,增强荆江以下河段防洪调度的灵活性,有效化解了过往洪水泛滥造成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棘手难题。”在陆佑楣看来,2020年,长江全流域洪水,三峡大坝平稳地经受住建库以来最大洪峰的考验,不仅体现出三峡工程的“成色”,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生态环保的“底色”。

面对外界关于三峡库区淹没大片土地、破坏植被生长的质疑,陆佑楣表示,洪水是一个自然现象,洪水泛滥实际上是水和人争夺陆地面积的过程。建设水库就是用劣质贫瘠的土地换取肥沃土地的一种措施,比如三峡水库淹没了6.32万公顷水库峡谷坡地,换取了150万公顷江汉平原肥沃土地的安全。

“修建水库改变生态、恶化环境,这个说法有点夸大。”陆佑楣说。他表示,三峡工程改变了原有河流流态,一定情况下改变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物原有的环境,使得一些鱼类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江里的鱼可能因为修建水库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有一部分不适应的鱼类数量会出现减少,但有一部分可能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峡工程设立了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在中华鲟和长江‘四大家鱼’繁殖和保护方面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进展。我们还探索出通过人造洪峰来创造适合鱼类繁殖的水文条件。”陆佑楣说。

一直以来,三峡工程也倾注了巨大努力来保护珍稀植物。“三峡工程设立了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了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保护植物1000余种2.4万余株,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陆佑楣说。

陆佑楣认为,所谓的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唯有这一不平衡才产生了时时刻刻向新平衡方向的自然推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有其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又随着人类实践的进展而不断突破。”

陆佑楣说,“虽然三峡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但人类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和实践远没有结束。”▲

原标题:三峡首批建设者回应鱼类灭绝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精彩阅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