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晓东:“上云用数赋智”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
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陈听雨) 4月10日,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发文《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下文称《方案》)。就此,新华网科技频道专访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原主任李晓东,深度解读当前数字化转型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剖析如何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渗透到企业经营过程中,把握发展机遇,真正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内核,赋能新经济。
图为李晓东,受访者供图“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买几台电脑,用用办公软件,电商卖卖东西。”
新华网:《方案》指出,要深化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尤其要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培育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打造“互联网+”升级版。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李晓东: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无论是全球层面,还是我国政府,都已经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以期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进程和数字化转型可大致分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伴随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和服务模式也进入到了云计算的阶段,也就是把“算力”放在“云”端,省却了用户本地部署和维护的麻烦,可以随需随用。
目前无论是办公管理系统,还是业务运营系统,都已经有“云”化的服务,中国的云计算行业发展很快,从事该领域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慢慢的变多,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门槛,云服务的共享模式和按使用付费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信息化成本。
不过,中国有数千万家中小微企业,很多企业不懂得如何“上网”,更不太理解数字化转型,也担心额外增加的成本是否能获得足够的收益和回报。
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不懂得充分的利用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附加价值,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买几台电脑,用用办公软件,电商卖卖东西,这只是数字化转型的“形”,关键是如何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渗透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去,这才是数字化转型的“神”。
上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管理和经营搬到网上,而是要充分理解数字化的数据流在企业管理、业务经营以及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包括如何提高管理、决策和研发效率,如何为业务运营和拓展提供新的机遇,也就是说如何利用数据进行赋能。
新华网:“上云、用数、赋智”具体指什么?
李晓东:“上云”、“用数”、“赋智”,用很简洁的语言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指明了关键路径。
“上云”是指企业要完成数字化和网络化,企业通过“上云”才能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这是“用数”和“赋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用数”是指企业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及时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
“赋智”是指企业在掌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不可逆的大势所趋,所有企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不进行转型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面对用科技武装升级的竞争对手,将处于绝对劣势,这是个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首先要推动产业数字化,然后促成数字产业化,全面释放核心生产要素活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谓是一次面向全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大考,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互联网和数字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是人类发展数字经济走向“数字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
新华网:面对企业“不能转”和“不敢转”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李晓东: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更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中小微企业所积聚潜力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如何降低他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是释放潜力的关键。
“不会转”的关键在于“会转”的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非常短缺,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而是具有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但更懂经营和管理的人才。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数字化技术作用为企业经营有效减少相关成本和提高收益,各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共享共性技术和服务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能指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过多投入,共性技术和服务应该由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或者由企业共同发起的技术研发机构解决。4月7日,科技部也专门下发通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才精准对接,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支撑,教育机构提供人才,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等,特别是要给中小微企业一个可以失败重来的容错机制,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鼓励创新、容纳失败的包容性社会,给企业家和科研人员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
新华网: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显著,有不少企业表示难以为继,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
李晓东:数字化转型的潜力巨大,数字经济没有天花板,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一定要有战略布局的能力和扎实工作的耐力。
毫无疑问,数字化转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短期收益,迅速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但是数字化转型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立竿见影的治病神药。
通过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有三个关键要素:人才、资本、技术(项目),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是一个锁环。没有人才,就无法研发技术,也不会汇集到资本;没有资本,就不能招聘和培养人才,也不会产生技术;没有技术或项目,更不会吸引投资,自然也不会有人才引入。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城市,都必须想办法突破这个“锁环”。人才是三个要素的根本,也是最佳突破点,这也是近几年为什么各级城市都在大力的争夺人才。而且,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给予行业机构、行业人才适合其特点的政策和发展环境,只有合适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方案》特别强调,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这些措施都是对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的有力促进,通过服务赋能、示范赋能、业态赋能、创新赋能、机制赋能等全面的举措。
此外,企业应该抓住机会,特别是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成立行业联盟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主动对接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生态融合,深入理解新的政策谋求金融机构的投资支持。
《方案》提到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源社区、示范工程、发展试点、数字孪生、金融供给等都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等应该联起手来、快速决策、共同推进。
“新基建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
新华网: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专业门槛和成本很高的领域,三四线城市普遍缺乏人才和资金,还有机会“换道超车”、后来者居上吗?
李晓东: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将深度地融合,将催生新的革命。从这个角度上讲,三四线城市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受益并在技术和产业下沉中获得发展机会,寻找产业分工,努力“换道超车”。 首先,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无可逆转,此次国家“新基建”及“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此谓“天时”。
其次,三四线城市要认真发掘研究本地的“地利”优势,包括地缘区位、资源、特产、文化、优势产业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与“地利”优势充分结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形成比较竞争优势,而且三四线城市是比一二线城市规模更庞大的新兴市场,市场开发和需求满足的程度远远不够,对于市场驱动型的数字经济,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再者,通过“人和”政策跨域“链接”投资和人才,特别是鼓励本地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毕竟发展数字经济受到空间的制约较小,三四线城市作为新兴市场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为人才回流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