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特村的婚姻集市,在一座湿婆庙前面,周围有许多芒果树,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集市能长期存在,理由说来也很简单:印度的青年男女虽说在法律上享有婚姻自由,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居多。父母,特别是姑娘的父母,为儿女的亲事费尽心机。
女方的父亲还得付出一笔可观的嫁妆费,为了少付一点,比哈尔邦甚至发生过抢青年男子来强迫成婚的事件。为找女婿到处奔走,为少付嫁妆而反复磋商,费时费力,倒不如集中在一段时间、一个地方进行较为节省一些。这样,婚姻集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到苏拉特婚姻集市上来的多是这一带婆罗门种姓的人。这集市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沙巴”。到集市来的男方和女方的父亲或监护人和亲戚一起各搭帐篷。未来的新郎可以随父亲一道来,但姑娘是不会带来的。在婚姻集市上,看不到一个妇女。
嫁妆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大陋习,法令禁止,舆论谴责,但却废除不了。没有嫁妆的姑娘在男方的家庭中会受到歧视和虐待,有时造成死亡悲剧。贫寒和姑娘多的家庭,嫁妆成了家长的一大负担。在男方的“帐篷”里,如果协商好了,婚约就算初步成立,介绍人可以从男女双方得到一份谢金。
感觉这种婚姻的方法和中国上个世纪中叶山西,陕西交易牲畜的办法相似,暗中交易,靠中间人联系,并且中间人吃两面的佣金。